距离杭州千岛湖38公里的大墅镇是著名的“竹乡”,这里有4.3万亩的毛竹,占整个淳安县毛竹林的四分之一。

食有肉,居有竹,坐有竹椅,赏有竹艺,是大墅镇村民的日常生活,直到现在也仍然有40多位篾匠,其中一位是54岁的余允省。

余允省从15岁开始做竹编学徒,3年学徒、2年伙计,5年的时间里吃了不少的苦。
做篾匠的基本功是开竹破篾,要把一根竹子剖成粗细恰当、厚薄均匀的蔑条,长长的篾片甩向空中,垂下来一条均匀的抛弧线才算合格。


毛竹锋利的刺一不小心就会划破手,流血是家常便饭,15岁的余允省受不了,偷偷从师傅那跑回家,结果挨了父亲一顿揍,回到师傅那学了几天又跑,前前后后跑了7次,才定下了学这门手艺的心。

几十年做工下来,余允省练就了看一眼竹制工艺品图片,就知道怎么做的本领,三两下就做出了我给他看的竹编水果盘。
薄如纸张的篾片在他手中就像是魔方达人摆弄的魔方,还没看清过程,他已经完成作品放在你眼前了。


他善于思考,空闲的时候就会琢磨做些新花样,陆续创作出与传统实用性相比更具观赏性的渔船、宝塔等竹编作品。

镇上一波又一波人外出找机会,余允省始终坚持篾匠这门手艺。“好不容易学成的手艺,不能把它失传掉。”


△余允省做的竹篮、竹筐
随着千岛湖环湖绿道的全线贯通,原先这个交通相对不便的镇,转眼变成了环湖绿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。在迎来越来越多游客的同时,艺术性竹制品受到了欢迎,大墅的毛竹产业也迎来了发展契机。


△余允省做的竹篮、竹筐
2015年,大墅镇特地找到余允省,让他参加镇里举办的竹制工艺品大赛。首次参赛,他编的竹篷船就夺得一等奖,竹篷船还被网店放在网上出售,很快就被高价拍走了。
随后他又用竹子做了自行车,整个车身全部以毛竹制成,连精细的链条都是用竹子做的,车篮、刹车一应俱全,坚固且美观,获得了“创意千岛湖”手工艺品设计大赛银奖,一展出就被人预订购买了。

做这些艺术性的竹制品没人能指导,只有靠自己的苦思冥想和大胆创意。“有时做一个以前从没做过的部件,要苦思冥想一个晚上,睡都睡不着。”正是因为不断的思考,他的作品才在近几年大墅镇举办的“毛竹文化节”“竹制品大赛”“乡村田园节”等活动中脱颖而出。

△余允省现在是大墅镇竹匠工作室的负责人
除了平时做竹制品,余允省还是大墅镇中心小学特约的竹艺老师,教孩子们编小球、小船等竹制工艺品。暑期学校放假,他就每周四去淳安县图书馆教小朋友做竹编。

△遇上对竹编感兴趣的人,余允省会非常开心地做指导
“孩子们对竹艺很感兴趣,做起来很顺利。有几个学生还老问我,老师下次学什么啊,好想做。”说起这些小朋友,余允省很开心,眼睛都亮了,他觉得篾匠手艺的传承人或许就在这些孩子里。